公众号

新闻

机构

政策

服务

互动

专题

港航云在线

    

【壮美港航 向水而兴】系列之一——质效并重谋发展 融入大局争先锋

2023-12-22 09:43:35.0 1419次浏览

编者:

航道更畅了,水更清了,船舶大型化越来越明显;长洲枢纽船闸下行和上行过货量连创新高,西江航运干线“重来重回”钟摆式运输格局越来越明显;广西北部湾港吊臂挥舞,车来船往,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全国领先……不久前,笔者深入广西沿江、沿海地市,上码头、到船头、进企业,感受到了一幅广西港航高质量发展的火热新图景。

在这背后,广西港航人努力协调好内外力量,广泛弘扬航标灯精神,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毅力,加快推动内河和沿海港航经济增量提质,安全、绿色、智慧、开放发展,让广西水运经济融入和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自今日起,我们将推出“壮美港航•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系列报道形式,从内河和沿海两条主线,深入报道广西港航人推动水运经济高质量发展,勇当中国式现代化开路先锋的生动实践。

今天推出第一篇,敬请关注。  

质效并重谋发展 融入大局争先锋

广西港航推动水路运输市场繁荣有序侧记

今年1—11月,广西水运完成投资150.18亿元,同比增长130.7%;

水路货运量累计2.03亿吨,货物周转量1262.94亿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8.38%和7.98%;

港口货物吞吐量累计5.5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累计860.43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8.5%、16.79%;

水路客运量累计400.37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6136.64万人公里,同比分别增长4.7倍和4.5倍;

长洲枢纽船闸过货量完成1.69亿吨,大藤峡枢纽船闸过货量完成3778万吨,均创历史新高。

特别是长洲枢纽船闸回程过货量达3738吨,同比增长48%。深度对接粤港澳,西江航运干线重去重回“钟摆式”运输格局越来越凸显。

一系列在全国来说都很抢眼的“成绩单”,表明在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的紧要关口,广西水运经济率先吹响了复苏的号角,平安、智慧、绿色生态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

项目为王 “两个牵引”夯实根基

微信图片_20231222092117.jpg

11月21日,广西桂江昭平县马江段江面上,随着钻机船和挖泥船启动,桂江航道工程项目正式开建。

这段起于桂林市平乐县恭城河口,终于梧州市莲花大桥,全长211公里的航道,建成后可通航1000吨级船舶,将完善桂林—贺州—梧州水运交通网络,有效缓解湘桂水路交通瓶颈问题,进一步推动广西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助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微信图片_20231222092124.jpg

微信图片_20231222092129.jpg

设动员大会现场

这只是广西港航坚持项目为王,助推广西水运经济强劲增长的项目之一。按照计划,广西今年新开工7个,续建22个,全年水运投资目标任务310亿元以上。截至11月,共完成投资295.51亿元,同比增长89.9%,为年度投资责任目标的95.3%。其中内河完成220.98亿元,同比增长275.4%,为年度投资目标的98.6%;沿海完成74.53亿元,为年度责任目标的86.5%。

“近年来,我们坚持‘项目为王’,把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现场当作考场,在效率上拼能力,在质量中见真章,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夯实水运事业发展根基。”广西壮族自治区港航发展中心党委书记、常务副主任王永兴表示。

如今,围绕“十四五”“十五五”广西水运发展规划,特别是围绕“两个牵引”,锚定推动“一纵一横六干三支”目标任务,精准发力,加快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建设。

据了解,一个牵引,就是要以平陆运河为牵引,加大内河航道网络的扩能升级,打造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另一个牵引,是以北部湾国际枢纽海港为牵引,对标世界一流港口,努力提升沿海港口生产能力,持续扩大对外开发力度。

今年第一季度,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世纪工程——平陆运河全线动工,计划2026年年底主体建成并试通航目标,今年1-11月已累计完成投资超200亿元,比责任目标多完成20亿元,开挖土石方1亿立方米,创造了令人赞叹的“平陆运河速度”,一条世界级运河雏形正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贵港到梧州3000吨级航道去年年底通航,贵港到南宁3000吨级航道工可报告已经批复即将开建;西江上游左右江航道、红水河柳黔江航道扩能升级改造工作,都在加快……

抢晴天,战雨天,24小时“轮班倒”,全力攻坚,广西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按下“加速键”;航道更深、更宽、更直了,通航条件更好,高等级航道网越织越密……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江”和“海”的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科学养护 让航路畅通对接粤港澳



日前,西江航运干线梧州段,大型货船来来往往,与水边码头、两岸工业园区辉映成趣,形成一幅港产城融合发展的盛景……繁忙的西江航运干线,已成为名符其实的“黄金水道”。

“围绕西江航道的安全畅通,我们一直注重加强航道养护观测,及时开展航道应急抢通,消除边线浅点,技术革新升级航标器材,让航道更宽阔,衔接更顺直,确保辖区航道维护水深年保证率达到100%,全力保障港口、航道的畅通有序。”梧州航道养护中心主任党委书记黎经文表示。

截至今年10月底,该中心共开展航道巡查1049次,里程29125.3公里;标志累计发挥作用138981座天,标灯累计发挥作用117541盏天,辖区航标维护正常率为100%。

采访团还了解到,广西港航中心所属航道养护单位,不断依托航道整治工程,加强数字(智慧)航道建设,将航道高质量发展与绿色航道有机结合,形成良性促进,极大地提高航道感知能力,促进航道养护水平稳步提升。

微信图片_20231222092158.jpg

在桂林旅游航道,广西港航人的航道养护故事,则以另一种方式打开。

漓江两岸,青峰林立、翠竹婆娑,江上竹筏摇曳、游船穿梭,醒目的航标熠熠生辉,指引着船舶逐浪漓江,让游客流连忘返……这幅美丽画卷的背后,饱含着一线航道人员的艰辛付出。

航标员被誉为“航行者的眼睛”。对于默默守护漓江30年的桂林阳朔航道站站长周文,船民和百姓都称他为漓江上的“摆渡人”。

30年来,他带领的5人班组守护40.2公里漓江“精华游”最重要一段,年维护航标达到14600座天,标灯730盏天,年均更换标志110余座。辛勤的汗水,让这段航道维护工作长年“3个百分百”:航道维护水深年保证率100%,标志维护正常率100%,标灯维护正常率100%。

同样,维护着桂林漓江大圩至杨堤25.1公里“精华游”航段的大圩航道站站长何家富,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码头观察漓江水位、旅游船停靠情况,并结合天气预报及上游来水情况预判,决策下一步工作。

“站里只有6个人,辖区有2座旅游码头,几十艘旅游船和众多竹筏,战线长、航道标志多、工作任务重,每天不敢有丝毫懈怠!”何家富说。

而桂林航道养护中心疏浚处维护组组长黄刚平,今年已57岁,本可以退休但一直坚守。每年7月至第二年3月的应急守滩日子里,他和同事吃住在疏浚船上,时刻盯紧、随时处置漓江卵石河床极易形成的“堆子”,好让旅游船安全、顺畅通过。

“每年这段时间出航后,家里啥事都管不了。一年能正常回家2-3个月就很幸福了,多数人都落下了风湿等职业病。但是,每看到游客在我们维护的最美航道上游玩时,总会由衷地感到自豪!”黄刚平表示。

数据显示,漓江年游客运输量达250万人次左右。今年1-11月,完成游客运输量达245.53万人次,同比增长443.4%。

微信图片_20231222092226.jpg

以航道为业,以岗位为家,广西港航人用忠诚与坚守“点燃自己,照亮他人”,守护航道的通畅,守护人与自然的和谐,让广西连通粤港澳大湾区的水上“高速公路”越来越安全、畅通。

聚焦重点难点 破瓶颈挖潜力提效率

水路经济的繁荣,也让水路交通上的堵点、难点凸显。聚焦热点难点,不断挖掘潜力,多措并举破解内河通航瓶颈,广西港航人一直在不遗余力。

微信图片_20231222092239.jpg

“你看!这些货船明显看得出来是加大动力进闸的。随着积分制的推进,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每艘船进出闸效率都有一定提高,带动船闸通过效率大幅提升。”指着正在运行的长洲枢纽三四线船闸闸室,西江船闸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林宁介绍。

据介绍,在广西港航发展中心等多部门的推动下,今年8月8日开始,长洲枢纽船闸创新实行了信用积分制:船舶安全过闸用时小于或等于标准时长则“加分”,有“瞒报谎报或瞒报吃水”“遮挡船名”等行为则减分,用积分可兑换优先过闸服务。

此举是在管理挖潜基础上的又一创新举措,改变了过去部分船舶过闸时不紧不慢、效率不高的局面,激励船舶提高安全、高效过闸意识。今年8月8日至10月底试运行期间,长洲船闸日运行闸次提高25.5%,船舶过闸量提升20.6%。

此前,在广西交通运输厅的指导下,广西港航发展中心积极推动、协调,西江船闸联合调度系统得以研发,对西江流域船闸12个梯级19座船闸实行“三统一分”(统一调度、统一报到、统一信息发布,分开运行管理)联合调度管理,“港—航—闸”全方位联动,船舶能在西江流域不停船报到、不上岸缴费,一次报闸、连续过闸。联合调度被船民啧啧称赞,更被交通运输部点赞。

微信图片_20231222092244.jpg

同时,今年6月梧州航道养护中心还还完成了长洲枢纽船闸下引航道清淤工作,消除了浅点。一系列有效举措,推动长洲枢纽船闸运行效率和通过量屡创新高。今年长洲枢纽船闸提前一个月实现去年过闸量1.55亿吨,至12月4完成17114.65亿吨,同比增长18.72%,全年有望突破1.8亿吨!

珠江流域另一关键控制性水利枢纽船闸——大藤峡枢纽船闸试通航3年来,让坝上超过100公里河段成为高等级航道,带动过往船舶由数百吨级升至3000吨级,水运经济加速繁荣。如今满负荷运转的船闸已不能满足船舶过闸需求,过闸船舶滞航严重。

“围绕大藤峡枢纽船闸过货能力提升,在今年7月主题教育期间,广西港航发展中心会同珠江航务管理、海事、电力及枢纽开发、船闸管理等各成员单位成立工作专班,进驻船闸现场,集中办公,多措并举提高大藤峡水利枢纽船闸过闸效率。”大藤峡船闸中心主任王小林表示。

据介绍,工作专班进驻期间,在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查找影响过闸效率原因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紧密联动,打出了一套挖潜提效“组合拳”:优化调度、精心指挥,提高船闸调度管理水平;加强监管、强化执法,提高船员安全、高效过闸技能和意识;在船闸上下引航道两侧增设照明亮化带,完善基础设施……多方努力,多措并举,让船闸潜力得以挖掘。

“过闸船舶数量和货运量屡创新高。今年10月初,大藤峡船闸通过量已突破3000万吨,同比增长32%,带动黔江航运需求爆发式增长。预计全年将首次超过年设计通过量,达到3900万吨。” 广西港航发展中心航道处处长易学强说。

采访团了解到,为进一步缓解大藤峡、长洲船闸的过闸压力,广西港航发展中心正积极推动大藤峡二三线船闸建设;  

采访团了解到,为进一步缓解大藤峡、长洲船闸的过闸压力,广西港航发展中心正积极推动大藤峡二三线船闸建设;加强长洲枢纽一二线船闸因上下游落差超16.2米便停运的工程措施研究,积极推进五线船闸建设;有效利用西江通航突发事件高层协调机制,集水利、气象、交通等多方力量,共同破解西江航运凸显出来的一道道难题……

加强沟通协调,破解发展瓶颈,减轻“发展中的烦恼”,广西港航人的砥砺奋进,为广西港航经济高速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注脚。

贴心服务优环境 助企纾困降成本

微信图片_20231222092308.jpg

“出港船舶平均待泊时间同比下降0.57天、效率提升24.36%;港口提质降本增效更加显著,船舶进出港生产作业环境公平高效有序……”谈起2023年1月起运行综合调度系统,并将码头、港口、引航多方调度人员集中办公、统一调度所带来的变化,北部湾港口管理局防城港分局局长张筱龙如数家珍。

该局还多措并举服务港口发展,落实降费减税政策,累计为企业降费2420.37万元,同比增长11.93%。

“我们积极、全面落实降费减税政策后,1至11月累计减轻企业负担7779.47万元,其中货物港务费5330.65万元,航行国内航线船舶拖轮费829.69万元,引航费1619.13万元。”广西港航发展中心财务(审计)处处长李哲均表示。

近年来,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围绕服务地方经济、临港工业和港航企业发展中心任务,广西港航发展中心总是通过实招、硬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全力护航广西港航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新通过竣工验收的码头泊位,提前介入、靠前指导服务,提供个性化贴身服务;落实国家港口降费政策、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政策;指导行业市场主体用足用好现有纾困政策,推动邮轮等水运新业态持续健康发展;推进广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智慧湾项目建设,广西口岸进口整体通关时间继续在全国排名前列……

针对广西北部湾港引航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广西北部湾港防城港、钦州、北海引航站还主动谋划,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联合有关单位完善船舶“套泊热接”作业模式,探索应用“远程监控+现场巡回”引航模式,实施“拖轮+引航员”联合登轮服务模式等,有效加快码头和船舶周转效率。

数据显示,1-11月,北部湾港共引航船舶10337艘次,同比增长38.77%,其中外贸船8933艘次,同比增长19.92%,增幅居于国内前列。

聚焦提质增效,广西船检还积极提升政务服务品质,用心用情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船检部门坚持到广西籍船舶较集中的广州地区上门送检服务,每年为船舶节约费用超1000万元;优化船舶转籍和区域内船舶转接委托检验,效率提高60%……在为企服务上做“加法”,在办事流程上做“减法”,以营商环境的大提升、大突破赋能港航经济高质量发展,让广西港航发展活力和创造力得以激发。

发扬“首创精神” 激发水运发展活力

微信图片_20231222092320.png

“一个端口进入,就可以完成多项业务的办理,真的非常方便!”每走到一处,当谈起广西数字港航一体化平台时,港口、船代等多方代表对广西数字港航一体化平台的评价都异口同声。

据广西港航发展中心科技信息处处长韦扬介绍,去年12月,“广西数字港航一体化平台(一期)”上线试运行,初步建成“一个数据中心”“一个底座”,打通16个业务系统,汇聚行业数据超过2.4亿条,实现监管服务和业务办理“一站式”“一体化”。

如今,这个“数据大脑”正在广西港航领域大显身手,基本实现对全区所有港口、航道、渡口的运维监管,真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

创新是引领水运发展的第一动力。采访团了解到,多年来,广西港航发展中心坚持发扬“首创精神”,积极推进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行业领域含“新”量提升水运经济“含金量”。

今年6月8日,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二期项目9号10泊位工程竣工,与一期7号8号泊位一样,均采用全球首创的“U”型装卸工艺布局及技术方案,可满足世界最大集装箱船舶靠泊需求。7号8号泊位运营一年来,实现集装箱船时效率提升152.6%以上,泊位效率提升218.8%,船舶保班率达100%。

在广西内河和沿海港口,港航“首创精神”也在不断拓展延伸:贵梧航道首次采用无人机巡航,首艘“广西造”内河5000吨级LNG动力集散两用船交付使用;建成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全国港口首座自主设计的电动机械智能充换电站、全国首创广西船舶建造检验管理系统项目上线运行、全国首创在船舶检验中推行使用检验记录仪、在全国率先启动沿海航道保护范围划定工作……智慧赋能,广西港航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持续提升。

微信图片_20231222092327.jpg

“我们坚持以推动广西水运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创新为引领,以绿色为底色,以开放为动力,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水运体系,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广西实践作出更大贡献。”广西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广西港航发展中心主任胡华平表示。

 

本文于2023年12月20日在《中国交通报》发表


搜索

栏目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