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新闻

机构

政策

服务

互动

专题

港航云在线

    

质量与效益并重 广西水运塑造发展“新引擎”——自治区港航发展中心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交出优异“半年成绩单”

2023-08-09 08:32:02.0 2414次浏览

1.jpg

柳江红花枢纽至石龙三江口Ⅱ级航道工程施工现场


2.jpg

西江航运干线进一步释放活力


3.jpg

防城港企沙港区首个液体化工泊位投入使用


4.jpg

西江航道,货船穿梭;北部湾港,巨轮启航;平陆运河,加速建设。

水运是桂运所系。在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的紧要关口,广西水运率先吹响复苏的号角:今年上半年,全区水运完成投资150.18亿元,同比增长130.7%;水路货运量累计2.03亿吨、货物周转量1262.94亿吨公里。

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今年以来,自治区港航发展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推动广西水运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与效益并重,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重点水运项目建设,持续优化水路运输市场营商环境,突出数字赋能、科技创新、绿色低碳,打造广西水运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为水运经济不断注入“新动能”。

项目为王厚植发展根基

政策为大,项目为王,项目建设成为助推广西水运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和有力抓手。

去年12月,贵港至梧州3000吨级航道工程、来宾至桂平2000吨级航道工程全线贯通,西津二线船闸建成通航,西江航运干线双线船闸全面贯通,通航条件改善后,西江航运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长洲船闸过货量7570.52万吨,同比增长1.64%;大藤峡船闸过货量1521万吨,数次刷新单月、日过货量记录,水运项目源源不断释放经济效益。

2023年广西水运计划完成投资310亿元,上半年累计完成投资150.18亿元,同比增长130.7%,建成钦州港大榄坪南作业区9号10号泊位工程等3个项目,新增1个5000吨级液体化工泊位、2个7万吨级通用泊位、1个5万吨级通用泊位和2个10万吨级自动化集装箱泊位;平陆运河、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工程等22个重点续建项目加快建设,投资保持稳定增长。

抢晴天,战雨天,向黑夜要时间,24小时“轮班倒”全力攻坚……在高涨的施工热情下,平陆运河按下建设“加速键”;7个计划新开工项目中,梧州港藤县港区赤水圩作业区三期等3个项目如期实现开工。

 “我们坚持项目为王,不断扩大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投资,把项目现场当作考场,在效率上拼能力,在质量中见真章,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夯实水运事业发展根基。”自治区港航发展中心党委书记、常务副主任王永兴表示,自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自治区港航发展中心锚定目标任务精准发力,加快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全力助推广西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快实施,切实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广西水运高质量发展的实实在在的成效。‍‍

数字赋能激发水运活力

去年12月,“广西数字港航一体化平台(一期)”成功上线试运行,初步建成“一个数据中心”“一个底座”,打通16个业务系统,汇聚行业数据超过2.4亿条,有效推进业务协同和大数据综合应用,实现监管服务和业务办理“一站式”“一体化”。

如今,这个“数据大脑”正在港航领域大显身手:平台新建的北部湾港综合调度系统,实现港口调度、码头企业、引航、海事、海关、边检六方业务实时并行协同,工作效率提升20%;全国首次实现船舶建造检验数字化和全过程线上办理;实现视频监控、AIS、船舶过闸调度等要素数据共享利用等,社会经济效益突出,真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在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下,上半年,全区水路货运量完成2.03亿吨、货物周转量1262.94亿吨公里,分别同比增长8.38%、7.98%;全区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04亿吨,同比增长14.63%,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持续提升。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网络等新技术在港航领域广泛应用,数字经济动能澎湃,正在为广西水运未来蓄势加力。自治区级“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智慧绿色港航建设创新联合体”获批组建,“广西数字港航一体化应用架构研究与示范”“广西港航数字孪生关键技术——基于空间悬浮的航道安全保障”等2项自治区级重点科技研发项目通过研究工作大纲评审,交通运输部科技示范工程“西江广西段多梯级多线船闸群综合调度服务科技示范工程”创建等,都将有力支撑数字港航可持续发展,为广西水运经济插上“智慧翅膀”。

 “我们将深入实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加快启动广西数字港航一体化平台(二期)建设,以‘一个平台’视角、‘一盘棋’思维,强基础、补短板、通数链,推动数字港航信创化、规范化、精细化、精准化、智慧化发展,实现港航数字化100%全覆盖。”自治区港航发展中心科技信息处处长韦扬介绍。‍‍

生态环保彰显绿色担当

西江鱼儿有了新“产房”!今年5月,广西内河航道最大人工鱼巢在梧州建成 ,吸引社会广泛关注。

贵梧航道二期工程完成交工验收并试通航后,为保护和修复渔业生态,今年起,自治区港航发展中心统筹航道治理和生态保护,在梧州市西江段内的鸡笼洲以及浔江长洲岛洲尾段的外江、内江3处鱼类产卵聚集地,投放岸基介质、漂浮式和浮岛式人工鱼巢面积约4万平方米,诱集鱼类在人工鱼巢上产卵,增殖鱼类资源。

既要经济好又要生态优。近年来,自治区港航发展中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始终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广西水运高质量发展全过程——

大力推广“绿色船舶”。推广使用新能源动力船舶,推动绿色低碳运输,漓江首艘纯电力推进游船“桂林旅游号”投入使用;新开工建造LNG动力船舶48艘,LNG动力船舶检验发证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积极打造生态工程。在航道整治过程中引入生态护坡、生态爆破、生态驱鱼、水生态修复等“生态化”技术,完成贵梧航道工程一期生态护岸工程建设,实施柳江鱼类栖息地演化模拟与评价以及生态护岸示范工程建设等,全面提升航道工程品质。

升级改造岸电设施。北部湾港建成19套高压岸电设施、50套低压岸电设施,内河港建成123套岸电设施;改建造1368艘内河船舶岸电系统船载装置;北部湾港5000吨级以上集装箱码头泊位全部具备岸基供电能力,不断推进船舶岸电使用便利化、清洁化,实现源头节能减排。

加大水体保护力度。持续完善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全区港口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营运船舶水污染防治设施改造全面完成,内河船舶水污染全部实现达标排放。‍‍

港航“首创精神”蔚然成风

创新是引领水运发展的第一动力。自治区港航发展中心坚持发扬“首创精神”,不断激发行业活力,推动转型升级,以行业领域含“新”量撬动水运经济“含金量”。

6月8日,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二期项目9号10泊位工程通过竣工验收,与去年6月28日完成改造投产的一期项目7号8号泊位一样,均采用全球首创的“U”型装卸工艺布局及技术方案,是全国首个海铁联运集装箱自动化码头,可满足世界最大集装箱船舶靠泊需求。该码头7号8号泊位运营一年来,集装箱装卸效率显著提升,实现船时效率提升152.6%以上,泊位效率提升218.8%,船舶保班率达100%。

港航“首创精神”还在西江流域拓展延伸:西江船闸联合调度智能过闸系统统一联合调度西江流域12个梯级19座船闸,领先国内行业;全国首创船舶检验移动平台,实现船舶营运检验申请、进度查询等功能云操作;首创基于“北斗终端+APP”的“无接触”船舶过闸模式,通过手机仅需50秒即可完成报到和缴费,实现“一次报闸、畅行西江”,目前西江流域已有超过6000艘船舶安装了船载北斗智能终端,占过闸船舶99%以上。

上半年,全区小型船舶、渔船检验制度创新试点取得成效。南宁船舶检验中心和贵港市渔监船检站分别被交通运输部列为内河小型商船检验、小型渔船检验制度创新试点单位,试点船舶检验完成量占比分别达87.8%和100%,广西内河首艘推荐船型渔船下水,改变我区内河渔船原有无序私建的历史。

同时,贵梧航道首次采用无人机巡航,首艘“广西造”内河5000吨级LNG动力集散两用船交付使用,启动广西首个“三轮车专渡”……广西港航人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奋楫争先,埋头苦干,让水运高质量发展成色越来越足。

“我们坚持以推动广西水运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创新为引领,以绿色为底色,以开放为动力,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水运体系,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广西实践作出更大贡献。”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自治区港航发展中心主任胡华平表示。‍‍

 

广西水运半年成绩单

上半年全区水运完成投资150.18亿元,同比增长130.7%

水路货运量累计2.03亿吨

货物周转量1262.94亿吨公里

同比增长8.38%和7.98%

港口货物吞吐量累计3.04亿吨 同比增长14.63%

集装箱吞吐量累计427.21万标箱 同比增长14.25%

水路客运量累计400.37万人

旅客周转量16136.64万人公里

同比增长4.7倍和4.5倍

累计引航船舶5607艘次

商船检验6043艘次‍‍‍


搜索

栏目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