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南沿地带,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距离县城约10公里的深山中有一座村庄名佑洞村,是一个典型的石漠化地形大石山区,全村辖13个自然屯333户1169人,共有耕地面积948亩,人均仅仅八分地。2018年初,佑洞村贫困人口为176户678人,贫困发生率为58.0%。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百姓穷苦,是罗城县5个极度贫困村之一。然而,因为一个人的到来,让佑洞村的发展看到了希望。他就是佑洞村的第一书记——吴建平。
第一章 与扶贫结缘
吴建平,1988年出生,广西三江县人,是南宁航道养护中心隆安分中心航道航标科科长。2018年3月,经组织推荐他成为了一名驻村第一书记,进驻到罗城县东门镇佑洞村。2018年3月15日,他搭乘中巴车绕过崎岖的山路来到了佑洞村村委会的大门口,当时天空中下着小雨,他站在雨中看着这片贫瘠的土地,心里百感交集,仿佛一下子肩膀上沉重了许多。他明白,这条路注定任重而道远。在短暂的参观村部后,他便到村委办公楼后面的卫生所放下了行李,而这一放,便开始了他的驻村工作和生活。
第二章 让孩子们穿上校服
驻村的第二天,吴建平便开始入村走访。在下麻屯路口,他无意间发现一间平房的大门旁边写着“好好学习”四个字,出于好奇便悄悄地绕到平房的后面从窗外去观察,令吴建平惊讶的是,这居然是一间教室,而讲台上站着的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坐在教室里听课的却只有四个学生。原来这里是佑洞小学的其中一个教学点,因为这个教学点地理位置偏僻,通讯受阻,且离县城较远,没有人愿意到这里教书,政府只好聘请已经退休了10年的谢老师继续在这里开展教学工作。吴建平通过了解得知这里不少学生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孩子们不仅缺乏父母的关爱,而且生活也较为艰苦。吴建平很是心疼这些孩子,有空便和孩子们交流,他希望自己的到来能够帮助到这些孩子,多一些交流多一份理解,用心了解才能将帮扶用到实处。当他得知穿上整齐漂亮的校服坐在教室里学习、开展活动是孩子们期盼已久的心愿,他便积极向原单位汇报相关情况,很快就得到原单位的大力支持。
没过多久,南宁航道养护中心团委给佑洞小学学生们送上了崭新的校服。当吴建平看到孩子们穿上美丽的校服,那一张张黝黑的脸颊上露出欢乐真挚的笑脸时,他却在心里默默念叨:我还能再为你们做些什么,才能让你们继续快乐的笑下去。随后,吴建平计划向原单位申请资助几个特困学生完成阶段性学业,建立教育精准扶贫长期结对关系,并酝酿着组织学生们到南宁市一些小学去参观学习,让大山里的孩子们了解到城市里教育的学习环境和模式,从而拓展学生们的视野。
第三章 扶贫更“扶心”
佑洞村英塘屯有这样一家贫困户,家里只有一个女孩和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因为不愿意缴纳基本医疗保险,一直困扰着村干部和扶贫队员。吴建平知道这个消息后,便多次主动到该贫困户家去走访。吴建平知道,要想真正了解或改变女孩的父亲不愿意缴纳费用的想法,首先要和他以心交心、以心换心,建立感情,从内心他当做自己的亲人。为消除隔阂和防备,吴建平先介绍了自己的出生地、读书地等基本个人情况,并同女孩的父亲开始了拉家常。在聊天的过程中,女孩的父亲被吴建平的真诚打动,慢慢也敞开心扉尽情的向他倾诉:原本他也有个幸福的家庭,可是两年前的一场车祸夺走了他儿子的生命,从此他便自暴自弃,后来老婆也改嫁了,现在在县城打零工,也顾不上缴纳医疗保险的事情……心门打开之后,便知道了对方最真实的想法,吴建平推心置腹的和他聊了多次,女孩的爸爸终于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不久便主动到村委办公室缴纳费用,并表示为了女儿,他要重新振作起来!“帮扶,不仅是政策上、金钱上的扶持帮助,更需要精神层面的关心支持。帮扶的方式很多,但总离不开真情和真心。把每一个贫困户当成自己的亲人看,那么我们与贫困户之间就可倾诉、可信任、可沟通交流,架起心与心的桥梁,一起连手面对困难,对抗贫困!”吴建平说。
第四章 穿梭深山中,解村民疾苦
佑洞村是河池市典型的大石山区,高矮罗列的山峰间隐藏着一处处洼地,而就在这些洼地的深处一般就是宁静的村庄。吴建平每次入户走访,都骑着一辆电动车在一座座山峰中穿梭,随身携带的还有两件“宝物”,一件是自制的卫星影像图、还有一件就是工作笔记。短短两个月,他的电动车已经跑遍了所有屯的每个角落,他自制的卫星影像图上也标注满了所有贫困户的家庭位置和基本信息,他的工作笔记上更是写满了每天的工作情况和与贫困户交流的所有信息,以及脱贫的对策和建议等。
为实现佑洞村全部贫困人口脱贫摘帽,他不仅积极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和办法,还心甘情愿做佑洞村群众的贴心人。上户口、咨询扶贫政策、邻里纠纷、办理残疾证明等问题,只要群众找到吴建平,他都会认真倾听、记在心间,并用情去处理,让群众放心。乌木屯的村民银星木,50多岁了,一个人独居在乌木旧屯深山老林里,有些智力障碍,觉得办理户口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一直不愿意去办理户口,成了“黑户”。吴建平立即向派出所汇报这个事情,经过与民警、村干部、工作队员、族人等一个多星期的“说教”,银星木终于同意办理户口。“吴书记真是我们群众的贴心人,我们有什么困难,他都会第一时间帮我们解决。”银星木的亲人银邦喜满怀感激地说道。“搞扶贫工作,要想做到‘一村一策、一屯一计、一户一方’,就必须要详细的了解相关的所有信息,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用心的记录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以最短的时间熟悉村情民意,才能更早更好地帮助困难群众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和办法,解决好他们精神脱贫等问题。”吴建平说。
第五章 用心用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在走完佑洞村所有的自然屯后,他发现许多村民家里都养有牛或者羊,而且从村民那里得知佑洞村历来有着养牛的传统,因为当地主要种植玉米,春天耕种的时候需要用牛来于犁地。这一发现使得发动佑洞村村民进行肉牛养殖的想法在他的脑子里油然而生。当前扶贫注重产业扶持,要求每个村都要有村集体经济收入,要使村集体经济保值、增值,村里最好有自己的产业。为了发展肉牛养殖产业,他多次召开屯长大会讨论肉牛养殖发展的计划。积极组织村“两委”到附近的养牛合作社去考察学习,同时积极地向队长汇报养牛的计划等工作情况。经过吴建平的多番努力,自治区交通厅同意他申请的67.5万资金用于购买肉牛,罗城县政府也同意他申请的18万资金用于牛舍的建设,他还向后援单位申请一些帮扶资金用于采购一些牛舍配套的附属设备,尽心尽力为村集体办实事。
2018年4月30日,是吴建平结婚的大喜之日,却不想他婚礼的第二天就奔到扶贫一线,当村里干部见到他时都不约而同的问到:“你刚结婚,不是应该休几天婚假吗?”他却说:“对于亲人,心里是有亏欠的,但这里的村民虽不是我的亲人,却也胜似我的亲人,而我们村的肉牛养殖产业才刚刚开始,很多事情需要理顺,所以要风雨兼程,选择了铁就要炼成钢。”就这样,吴建平又开始了奔赴在他扶贫的第一线上。他虽然不是将军,却要像将军一样运筹帷幄,他也不是士兵,却要像士兵一样冲锋陷阵。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每一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的第一书记,他们紧紧拉着贫困户的手,带领村民走出困境,为了那共同的目标——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小康社会。
第六章 打造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样本
桐漏屯是一个典型的大石山区极度贫困屯,位于马洞坳谷底,交通十分落后,长期缺乏安全饮用水,房屋全为泥瓦房。“屯里取水要走很远的路到半山腰,来回就要一个半小时。到了2005年才通电,以前都是用煤油灯,路也不通。”吴建平说,“以前佑洞村的道路只通到村委所在片区,桐漏屯的村民甚至要扛着自行车走到村委,才能骑行到镇里。”如今,桐漏屯大部分村民已搬迁到2公里外的长兴屯,屯里仅剩2位老人居住。吴建平说,“已搬迁的村民偶尔也会回到屯里,检查老房子的状况。”
长兴屯位于佑洞村中南部长兴岭,是以前桐漏屯村民种植劳作的地方。吴建平说:“一开始村民只是在附近搭棚,作为临时过夜的地方,1996年有两三户人家开始在长兴岭建设住宅。长兴岭区位优势较为明显,村民们在长期的居住、劳作过程中感受到长兴岭能给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于是,越来越多桐漏屯的村民前往建设永久性住宅。后来有了危房改造的政策,贫困户也可以借助政策帮扶实现搬迁。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村民充分利用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一座座钢筋混凝土住宅拔地而起,便有了现在的长兴屯。”
如今的长兴屯,原先村民种植玉米和水稻的土地,已转为百香果园。百香果种植基地是由佑洞村村集体发展资金出资租地,采买青苗和肥料,由村民合作社自主运营管理。“有特色产业也是脱贫摘帽的指标之一”,吴建平说,“之所以选用百香果,是考虑到品种对本地气候的适应性,以及百香果的生长周期和市场需求,现在种植,到8月份就可以收第一批果,10月份第二批,12月第三批。如果没有特殊影响,一年可以收4 批果。”百香果种植基地第一期规划为50亩,在建设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后,以基地(合作社与相关龙头企业签约种植,并带动农户种植,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在全村推广种植。种植产品由企业保底收购,实现贫困户、非贫困户、村集体共同受益。”
长兴屯是享受脱贫攻坚政策红利最典型的一个屯,目前长兴屯正在开展“三清三拆”和全力推进宜居乡村工作,由深圳帮扶购置的路灯也已经送达,长兴屯下一步将进行拓宽路面,安装路灯,建设文娱场所等配套,争取打造新农村示范点。吴建平说:“旧的村落有保留,新的村落栋栋新房拔地而起,新旧对比,成效显著,正好可以作为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样本。”
第七章 打好疫情防控战,守护村民安全
对于驻村第一书记们来说,2020年的春节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春节。在人们准备欢度新春佳节之际,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全国骤然打响。为了有效遏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自1月24日23时起,广西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1月26日,河池市委组织部下发《关于全市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分队长(队员)暂停休假返回工作岗位的紧急通知》。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接到召令,吴建平没有一丝犹豫,放弃了与家人共度春节的时光,立即赶回村委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战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在入村口设置卡点,实行网格化管理,对所有进出村屯的车辆人员进行检查、登记,劝返外来人员及车辆......从回到村委的那一刻起,吴建平时刻绷紧弦、铆足劲、不松懈,带领工作队队员协同村两委干部,细致开展各项防控工作,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吴建平动员村内党员成立党员先锋队,带队挨家挨户发送公开信和宣传资料,并动员村民们签订承诺书,同时,还利用村级气象大喇叭等载体广泛宣传,劝导村民不串门、不聚会、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实现防疫宣传每家每户全覆盖,给群众吃下了定心丸。
在他的带领下,全村群防群控,上下一心,坚决将疫情阻挡在村庄外。他扎实贯彻落实上级对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组织工作队员、村“两委”、党员形成党员突击队投入到本村13个自然屯1000多人的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中,成立佑洞村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成立重点人群排查管控组,组织设卡监测村民或车辆出行、张贴宣传疫情标语横幅、张贴《致武汉来罗城或者从武汉返乡人员的一封信》和疫情防控相关文件、发放新冠肺炎健康科普小知识传单、开车进屯播放疫情防控知识广播、给村委办公楼和文化室等公共场所消毒、给设卡值班的护林员和屯长送口罩…… 吴建平说:“如今全国疫情防控工作到了最吃劲的关键阶段,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绝不能有半点松懈!”
第八章 决胜小康,不辱使命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激起了河池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强烈反响,纷纷表示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总书记的关怀厚爱转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坚定信心和决心,坚决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同样在仫佬山乡干部群众中反响热烈。作为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罗城干部群众得知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后,对罗城如期实现与全国一道同步步入小康社会更加充满信心和期望。吴建平说:“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的重要指示,给了我们仫佬山乡争取在2020年实现整县脱贫摘帽极大的鼓励。我相信在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鼓舞下,我们佑洞村的村民会更加充满干劲,继续艰苦奋斗,年底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驻村工作至今,吴建平努力“攻城拔寨”,利用卫星地图制作了佑洞村村情信息图册,深入村屯每一户群众家走访,努力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积极沟通协调,2019年,共争取资金约260万元用于发展佑洞村肉牛养殖产业,带领群众建成了规模肉牛养殖场3个,年内完成了5个屯饮水巩固提升工程、8个屯电网改造工程、新建4条约10公里产业路、新建路灯和球场灯7盏等基础设施,12个自然屯各配备1辆垃圾清运车。为了高质量脱贫,今年佑洞村继续巩固本村“3+1”特色产业,同时引进黄金百香果种植,确保产业覆盖率不低于90%。在疫情期间,已经种下50亩百香果,另外还规划再种植50亩百香果种植。通过打造百香果种植基地,建设新农村示范点,帮助整个村实现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吴建平说:“要靠山吃山,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生态优势,充分利用佑洞村目前的两个养牛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群众养牛,加大佑洞村肉牛养殖规模,增加农户、贫困户、村集体收入。此外,还要切实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作用,以多种发展方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到2020年底努力实现村集体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
如今的佑洞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通畅,全村13个自然屯之间都有连通的水泥硬化路,产业欣欣向荣,群众一座座钢筋混凝土住宅拔地而起,幸福日子节节高。截止2019年底,佑洞村共有167户690人实现脱贫摘帽,目前贫困人口还剩余30户82人,贫困发生率为7.01%,贫困发生率相比2018年已大幅度降低,村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吴建平用实际行动回报了组织和村民对他的信任,在决胜小康的攻坚阶段,他继续奋斗在扶贫最前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奉献着自己的热血和青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