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技术先行,扎实精湛的专业技术是推进工程建设的力量源泉。贵港至梧州3000吨级航道工程建设指挥部是一支拥有过硬专业技术的队伍,其中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就占了大部分。同样,在这支队伍里,年轻一代“后浪”的威力也正逐步显现,并开始体现出独当一面的能力,黎文学同志就是在工地自我磨砺、拔节生长的青年技术尖兵之一。
黎文学在航道水深检测现场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黎文学同志是梧州航道养护中心航标管理科的专技人员,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工程师。他先后在航道管理科、航标管理科轮岗,并担任航道信息监控中心班长,目前抽调到指挥部工作,承担航道整治工程、航标建造、航道信息化建设、航道测量等方面的监管任务。
他是单位青年技术力量当中的佼佼者。在航道养护工作时,多次参加控制点普查、航道测深和扫床等测绘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指挥部工作期间,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勤学多思、不怕吃苦、敢于担当,将青春的汗水洒在工地一线,把多面的才智献给工程建设。为此,在6年的年终考核中3次获评优秀等级,先后获得过梧州航道养护中心“嘉奖”“岗位能手”“勤廉标兵”等光荣称号。
术业有专攻,学成勤致用
黎文学所学的专业是地理信息系统,他专业技能水平突出,业务娴熟,勤奋刻苦,善于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在岗位中航道航标管理、测绘作业、航道信息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的历练,理论和实践基础更为扎实,此次参与的航道工程建设正是一个学以致用、发挥专长的锻炼平台。
或许是出于职业习惯,或许是测绘人员的特有敏感,黎文学下工地,图纸就是他的亲密小伙伴。二期工程长洲水利枢纽至界首航段船舶往来密度大,尤其是梧州西江大桥桥区施工航段,航道收窄,船舶易受到横流影响,实施半幅通航半幅施工的压力尤甚。黎文学在龙圩水道需变更范围的地质复勘监督过程中,将实际施工环境与设计图纸进行比对,向工作人员详细讲解施工船舶如何沿着航道边线施工,上下航船舶如何通过避让、船舶航经通航孔时的会船方式,把图纸形象地“覆盖”在实地施工区域上。
在一期工程的盐蛇滩临时航道和将军滩联合检验硬式扫床现场,黎文学就通过对图纸的“改良”,为扫床数据采集提供了便利。他以施工图设计为基础,保留航道线、桩号、开挖底标高、航道整治区域等主要参数,制作成简图,导入到手机中,这样在扫床过程中就可以实时记录、分析数据,及时掌握扫床的情况。
“在外业踏勘的时候,往往要确认坐标是否与设计相符,就想到简化设计图纸取得简便、高效的效果。我也是上网查找方法,尝试了好几遍,通过软件转换成简图,觉得可以应用于这个工程。”从他说话的语气中,就能让人感觉得到他是一个勤思考、好学习的小伙子。
“你看,这段钻杆深度取出的河床地质样本当中含有其他颜色的岩层,说明这个层面是被氧化的,目前钻杆深度还没有到达岩体实质,这属于中风化砂岩。”这是黎文学在二期工程No1标段地质复勘现场对取样操作和样本进行的分析判断。他说,工作过程中学习过关于地质勘察的有关知识,随着实地踏勘和检查工地的次数增加,通过观察和思考,逐渐积累了经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问道途中觅新知
如果说整治后的航道如同交到自己手中的璞玉,航道整治工程则好比工艺精湛的雕刻者,需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细,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和配套条件,肩负琢石成器的责任。通过长洲水利枢纽至界首航段物理模型试验,模拟施工航段流态、流速、流量、地形环境,能够得出更翔实的数据资料,为施工方案的确定提供科学严谨的依据。
今年4月至7月,指挥部选派黎文学前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全程参与模型试验,负责收集整理数据,反馈进展情况,同行的还有梧州航道养护中心的江斌伟。航道物理建模对于黎文学来说是一个跨专业跨学科的领域,但由于具备测绘学、地理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又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荀子曾说:“学不可以已。”只要想学习,哪里都是起点。为了收集物理试验成果的“干货”,更好应用于航道整治施工实际,黎文学利用工作之余向参与过物理模型试验的江斌伟请教物理建模和水利工程知识,学习相关公式,练习操作相关应用软件,对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行了“扩容”和更新。
在当涂实验基地,他每天8点开始工作,观察不同水沙条件、各级水流流量下水位、流态、流速等情况,对现场数据进行细致的记录和收集。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为了赶工期,基地模型制作人员和数据收集测试技术员都是加班加点,经常工作到夜深人静,黎文学也是如此,他和江斌伟都是迎着朝霞上班,伴着繁星收工。忙碌了一个白天,晚上回到宿舍,黎文学又开始整理试验数据了。三个月以来黎文学基本开启“白+黑”工作模式,他说:“每天多争取几个小时,就能早一点完成试验,就能早一点把试验成果应用到施工实际。”
路漫漫其修远兮,上下求索无止境
贵梧3000吨级航道工程对黎文学来说既是锻炼,又是挑战。一方面,他可以充分发挥所学专长,积累航道整治和维护管理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他需要在短时间内扩充大量的工程建设知识,及时应用到工地管理当中。
在工地现场监管、工程计量与复核、航道信息化建设方面,他需要进一步研究学习;而在航道物理模型布置、水文条件设置和水力学研究方面,则是从零开始接触。“我现在都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一边结合设计图纸思考。”他说,“通过参与贵梧3000吨级航道工程建设,我感觉到自己在航道工程知识和技术储备的欠缺,也得到了重新学习、深入学习的机会。”
在航道标兵事迹巡回宣讲中,黎文学诚恳地说道:“在同事的关怀支持下,我尽可能地学习和锻炼,逐渐掌握和熟悉航道业务。航道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前辈的拼搏,也离不开年青一代的技术传承。”他认为,各行各业都会遇到困难和烦恼,只有打心眼里热爱工作,才能体会工作带给自己的快乐和充实。要像老一辈航道人学习,学习他们默默奉献、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继承和发扬“航标灯精神”,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而且要精益求精,为航道事业发展奉献青春力量。
使命重担压上肩,奋斗有我勇向前。黎文学同志就是在工地拔节生长的技术尖兵,是我们新一代航道青年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