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部湾畔,舳舻千里、铁龙驰骋。数艘巨轮停靠码头,一台台门机有序作业,广西北部湾港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巨轮靠泊防城港港域渔澫港区
广西北部湾港是我国西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便捷出海口,是连接我国西部12个省份与东盟10国、面向太平洋经济圈的国际门户和国际枢纽。今年1至9月,广西北部湾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4亿吨,同比增长5.6%,集装箱吞吐量累计完成 656.87万标箱,同比增长14.25%。近年来,广西北部湾港加快建设,钦州港域、北海港域、防城港港域“三港合一”齐发力,国际枢纽海港能级大幅提升,助力广西水运事业高质量发展。
高效协同 提升港口枢纽能级
近日,在防城港港域赤沙作业区,随着最后一台卸船机滚装上岸安装固定,防城港港域赤沙作业区1号、2号泊位6台卸船机正式集结完毕,为码头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奠定了基础,有效增强货物通过能力。
防城港港域主港区
“北海港域、防城港港域、钦州港域‘三港合一’形成大型组合港口群,年综合通过能力近4亿吨,上升为国际枢纽海港、国际门户港和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广西壮族自治区港航发展中心副主任朱伟强介绍,目前,广西北部湾港分别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有贸易运输合作,重点面向东盟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国家强化航线网络合作,与东盟国家47个港口建立了密切的国际运输往来,成为我国与东盟地区海上互联互通、开放合作的前沿,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和我国面向东盟的海上门户。
钦州港域作为广西北部湾港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广西北部湾国际门户港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港口建设稳步推进,货物吞吐量连年稳定增长,2023年货物吞吐量达1.26亿吨,实现连续4年突破亿吨,港口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北海港域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北海铁山东港区开港、铁山港南10号泊位投产,新增铁山港区7号、8号泊位,铁山港区南7号—南10号泊位等13个泊位,新增货物通过能力3082万吨,年货物实际通过能力达5580万吨,目前北海码头的开放泊位达到10个;2023年,防城港港域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94亿吨,作业效率最高的散货泊位24小时作业量可达11.2万吨。
一组组亮眼的数据背后,折射出广西港航服务能级持续提升。
“针对北海港域在建泊位,我们在建设过程及后续办理港口经营许可证等方面,全力做好服务,整合现有数据资源,实行全线上智慧审批流程,为企业节省了时间和人力资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港口管理局北海分局(简称北海分局)港政科科长吴蔚斌说,从今年开始,北海分局针对危化品进港实行24小时审批制度,节省了船舶进港时间。
此外,今年1至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港口管理局防城港分局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为企降费2147.71万元;通过首创广西北部湾联合调度机制,无缝衔接海事、大交管、引航、码头、拖轮各方,减少船舶平均待泊时长4.08小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港钦州引航站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全力提供高效优质的引航服务,今年1至9月,引航船舶3975艘次,其中,引航国际航线船舶3617艘次,同比增长约4.21%;引航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49艘次,引航集装箱船舶1446艘次。
港产融合 区域合作走深走实
每年水果旺季,来自东盟国家的榴莲、山竹、椰子等水果陆续运抵广西北部湾港钦州港域,再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进入我国市场。
以往,东南亚热带水果进入四川、重庆等西南市场需要耗时半个多月,如今,得益于广西北部湾港至泰国林查班港、曼谷港和拉塔克拉班港等地直航航线的开通,时间缩短至不到一周。
西部陆海新通道,是物流通道,更是经济走廊。
“我们围绕高水平打造广西北部湾国际门户港、高质量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大港、畅通道、提效率、优服务,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切实服务临海及桂东南等腹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广西北部湾港北海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裴伟民表示。
北海港域铁山港区进港铁路顺利开通,新增门机、岸桥等大型港口设备,并建设专业粮食仓库、化肥仓库等设施,接卸能力不断增强;推进“一船一策”“一企一策”,优化企业税收问题;积极改进作业工艺、优化生产机构,货物装卸效率与质量进一步提升,累计刷新煤炭、镍矿等作业纪录超过30次……以北海港域为代表,广西北部湾港不断加大与通道沿线省市合作力度,扩大服务半径和战略腹地,成为服务绿色化工、新材料等临港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钦州港域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区,背靠西南经济圈,面向东南亚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引进中石油、华谊、恒逸、桐昆等化工类龙头项目,中伟、格派、雅保等一批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动工投产,建成投产远景智慧能源产业基地、中船广西海上风电产业基地、锦峰海洋重工等一批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项目。绿色石化、新能源材料、装备制造、粮油食品加工等临港产业集群正在广西北部湾畔蓄势崛起。
钦州港域大榄坪作业区
随着物流网络加快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通道作用更加凸显,“国际范”越来越足。作为我国西部面向东盟最近的出海口,近年来,广西北部湾港不断扩大在马来西亚关丹港、文莱摩拉港的投资,港口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
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简称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马中关丹产业园区是中马两国合作的典范,园区所在的钦州港域与马来西亚关丹港结为“姊妹港”,开启“两国双园”的合作模式,不断助力中马两国的产业合作。
如今,广西北部湾港处处呈现出千帆竞渡、货通四海的图景,资源、要素在新通道聚拢,促进“通道+经贸+产业”联动效应不断放大,向海经济蓬勃发展。
数字赋能 智慧绿色成色足
智能导引运输车搭载着集装箱有序穿行,无人轨道吊将重达数吨的集装箱轻巧抓起、精准堆码……在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生产作业行云流水,却鲜见人影。
“作为全球首个采用‘U’型布局的自动化码头,码头实现外来集装箱卡车与港区内无人驾驶运输车相隔离,提升了码头车辆运行安全性。技术人员只需在控制室内轻点按键,即可完成上万吨货物的装卸,相较于传统码头,堆场设计效率提升30%,操作人员减少70%。”周垂剑自豪地表示。
除研发应用自动化信息系统,实现集装箱码头的高度信息化、标准化和作业全自动化外,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还开发了“智慧安防”系统,实现对“人、车、机、物”关键要素的实时管控,将安防事件处置过程流程化、可视化、自动化,最大程度预防安全事件发生。
沿着广西北部湾海岸一路走来,以智慧赋能高效生产的场景在各个港区随处可见。
2022年,广西首个大型自动化散货堆场在防城港码头投入使用,标志着西南地区大宗散货转运枢纽港在自动化、智能化港口建设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自动化散货堆场中,5G网络如同一条信息高速公路,为各项智能作业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我们利用5G网络的低延迟特性,实现了设备间的高速数据交换,保障了远程操控的实时性。”防城港码头副总经理黄志仁介绍,在以集散大宗货物为主的防城港港域,运用北斗卫星定位技术,可精确地跟踪每一台作业设备的位置,确保作业的安全与高效。在智能控制中心的斗轮机司机能够远程精准操控堆场中的22条带式输送机和4台斗轮堆取料机,实现“一键启停”安全高效全自动化堆取料作业,降本增效、提质优服成效十分显著。
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在智慧化和数字化的加持下,广西北部湾港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港口规划、建设、运营中,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绿色动能。
在北海码头,零碳码头建设快马加鞭。港区建立完备监测系统(包括大气和水),确保可快速采取有效措施使港区环境处于可控状态;建设硫磺污水处理站,新建41个雨水收集调节池,新增14.9万立方米雨污水存储量;新建18米高的防风抑尘网2102米,港区累计建设防风抑尘网4205米。
除了看得见的环保措施,还有看不见的绿色能源。
北海码头建成的广西北部湾港第二座电动集卡智能充换电站,可满足30台换电集卡作业需求,首批4台换电集卡已投产运营,预计每台电动集装箱卡车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8吨。北海码头建成的5.05兆瓦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已于2023年4月并网投入使用,预计年均发电量为50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碳排放0.43万吨;新增叉车、装载机、换电集卡等新能源车辆合计44台,不断提升港内新能源设备的占比……
“聚焦‘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美好愿景,围绕加快推动‘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我们持续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以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平陆运河和高水平打造广西北部湾国际门户港为牵引,为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贡献广西港航力量!”朱伟强说。
通江达海 构建立体高效联通网络
来到平陆运河青年枢纽项目建设现场,吊机林立,机械轰鸣,施工车辆来回穿梭,世纪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截至10月6日,平陆运河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411.5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6.6%;累计开挖土石方约2.33亿立方米,占项目土石方开挖总量的74%。
平陆运河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关键组成部分,连通西江干流与广西北部湾国际枢纽海港,建成后将在我国西南地区开辟一条由西江干流向南入海的江海联运大通道,部分公路集疏运货物将转向水路,部分从珠三角港口出口的货物将改经平陆运河从广西北部湾港出口,极大提升新通道运输能力。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三条主通道出海口和陆海交汇的重要门户枢纽,如何更好地服务江海衔接,成为广西北部湾港发展的重要方向。
“为实现与平陆运河的高效衔接,我们持续推进新泊位的建设和现有泊位的升级改造,以提升其通过能力,满足平陆运河带来的江海联运货运量增长需求。”广西北部湾港钦州码头公司总经理助理肖伟宽表示。
正在建设中的钦州港域大榄坪港区大榄坪作业区4号、5号泊位工程项目,规划建设2个7万吨级通用泊位,码头岸线长506米,年设计通过能力1100万吨。建成投产后将依托项目新建的专业化粮食泊位、筒仓等优势,高质量衔接平陆运河物流运输,有力推动钦州港域打造江海联运粮食储备转运基地,并将进一步拓展大榄坪作业区1号—3号泊位辐射范围,持续提升粮食等货物的集疏运功能。
在航道升级方面,钦州港域积极推动勒沟航道及金鼓江航道的扩建工作,满足大型船舶的通航要求,提高江海联运的运输效率和安全性。同时,钦州港域进一步完善港口的道路、堆场、仓储等基础配套设施,提高货物的存储和周转能力。
不仅如此,广西北部湾港积极推动优化运输结构,开辟海铁联运新模式,打通西部陆海新通道“最后一公里”。
“得益于广西港航与铁路、海关等部门的积极协调,现在,我们的海铁联运集装箱能做到‘下船即上车、下车即上船’。”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总经理助理周垂剑说。
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是国内首家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破除港、铁之间的物理隔离,实现铁路车站与自动化码头作业区域一体化联通;采用合署办公模式,强化生产组织信息同步,完善了闸口流程和设施改造,推进铁路、码头生产调度一体化;建立统一的集装箱海铁联运信息化系统——广西北部湾港海铁集疏运平台,实现海铁联运计划、调度、作业等全面协同,于今年3月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实现港口与铁路系统的实时对接,时延小于1分钟,支撑海铁联运作业高效衔接。
在距离码头不远处的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火车班列鸣笛出发,与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形成完整的铁海联运体系,使大量来自我国西部地区和东盟国家的货物在钦州港域交汇。
据了解,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班列年运输量已从2017年的3382标箱增长到2023年的86.1万标箱,品类从最初的陶瓷、板材等几十种,增加至目前的汽车配件、新能源材料等1000余种。
目前,广西已初步形成以广西北部湾港为出海口,铁路、高速公路多通道共担,连接西南、西北,面向东盟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着这条新通道,我国西部内陆地区特色产品走出深山、走向世界,西部地区更多要素资源有效流动,更多新产业拔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