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航运建设工程、西江航运扩能工程、钦州东航道项目……这一个个重要的水运建设项目背后,都书写了韦巨球的故事。
1981年,韦巨球被分配到钦州航道站工作,从此便与广西水运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一线技术员到自治区北部湾港口管理局副总工程师、科技信息处负责人,他一直从事水运工程设计、建设管理和航道养护、科技信息管理工作。他用专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为一个个水运重大工程提出前瞻性建议,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见证了广西水运发展历程的他,始终把广西水运事业放在心上,为广西水运蓬勃发展留下宝贵的财富。
勇于探索 为工程建设寻求最优解
长洲枢纽所在河段是广西内河运输最繁忙的航道,建设好该工程对广西意义重大。该枢纽船闸最初设计建设规模为一线1000吨级船闸和一线500吨级船闸,经过反复研究,2002年交通部同意将双线船闸调整为1000吨级船闸,设计年双向货物总通过能力2400万吨,并在中江预留一线千吨级以上船闸建设位置。
时任自治区港航管理局副总工程师的韦巨球感到责任重大,他深知广西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长洲船闸腹地的经济社会将快速发展,西江干线水运货运量也必然迅速增长,长洲船闸原设计通过能力将不能满足船闸设计水平年内货物、船舶过闸量的要求。为此,他下决心要为工程扩能建言,“如果长洲船闸不扩能,长洲船闸建成之日将是长洲船闸通过能力饱和之时。”
图为韦巨球参与过的长洲枢纽项目。2018年,长洲枢纽船闸货物通过量突破1.3亿吨,与长江三峡船闸过闸货运量持平
韦巨球提出将长洲两线1000吨级船闸的其中一线改为2000吨级船闸,他的建议得到了局领导的支持。工程开工在即,他便立即着手撰写《关于要求扩大长洲水利枢纽船闸建设规模的报告》上报自治区交通厅,并到自治区交通厅作专题汇报。经过多重论证及多部门协调,他的建议最终被采纳。
长洲船闸于2007年5月建成通航,设计年双向货运通过能力3920万吨。2008年长洲船闸实际通过的货运量达到了3627万吨,超过原设计通过能力2400万吨的51%。韦巨球的这份报告,延长了长洲船闸的正常通航,实现了长洲枢纽第一步扩能。
韦巨球的高瞻远瞩来自于他对推动广西水运事业发展的责任心,只要是他参与的项目,他都会仔细研究,并结合实际提出建设性意见。他无时无刻不关心和思考如何把广西水运建设好,为水运工程建设寻求最优解。
潜心钻研 用科研创新助力水运发展
主持完成了4项省部级科技项目研究,其中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这份科研成绩单的取得,与韦巨球的刻苦钻研、乐于创新分不开。作为我区水运领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不断发挥技术带头人的作用,用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推动着我区水运事业的发展。
2003年,为解决西江航运干线航道等级过低,过船设施陈旧等制约航运发展的问题,韦巨球开展西江航运干线航道技术等级研究工作,用半年多的时间仔细研究西江河流的自然条件,并判断出运输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主编《西江水运主通道南宁至梧州段航道通航标准研究》报告,在报告中他突破国家通航标准的规定,创新提出适合西江干线船舶通航要求的航道尺度:西江水运主通道Ⅱ级航道设计尺度3.5m×80m×550m(航深×航宽×弯曲半径),航槽设计开挖深度3.8m。最终他的研究得到认可,并被运用于贵港至梧州Ⅱ级航道工程、南宁至贵港Ⅱ级航道工程建设,为西江航运干线全线扩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经过像韦巨球这样一代又一代港航人的努力,西江取得了飞速发展,如今的西江在我区融入珠三角,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韦巨球所著论文《船闸通过能力计算系数研究》提出船闸通过能力计算船舶装载系数取0.9,货物不均衡系数取1.3的论断,在我区船闸建设中得到采纳;《龙滩枢纽下游桥区航道整治研究》《南宁至梧州航道等级提升的关键技术问题与对策》等论文提出的意见也相应得到采纳。
2018年11月底,结束了钦州东航道扩建工程项目的工作,韦巨球正式退休,从钦州开始参与广西水运工作的他,也在钦州结束了他的水运工作生涯。但他仍为广西水运发展贡献智慧,并对广西水运事业满怀感情和希冀,“希望广西水运能保持稳定、快速、健康发展,早日实现内河‘一干七支’高等级航道网,北部湾港泊位实现大型化、专业化,继续发挥水运交通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