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龙圩航段河床复杂、航道施工与通航矛盾突出、人员劳动强度大等情况,日常做宣传工作的我们早已耳闻,特别是看到他们自拍的深夜里紧急“抢救”航标的视频,“一探究竟”的期盼如同“渴骥奔泉”。打着“宣传取材”的旗号,3月22日下午下班铃声一响,我“蓄谋已久”的夜探龙圩航道站计划正式实施。
一丝不苟的航道管家
龙圩航道站站房与水面有十多米的高差,远眺傍晚的龙圩航道,在落日和层层浓云的印衬下,两侧红色和绿色的“星星”闪耀点缀,如同流动着的紫色丝带般夺目。18点40分,彭站非常热情地拉我进他们的办公室,里面一人正看着监控视频。“饭点你们不在一起吃饭吗?”“之前是这样,现在船多且单向通航,随时可能发生碰标事件,我们只能轮流吃饭,跟家人一样很随意的,谁不饿就先留下”“这里有颗枣树,饿了可以吃颗青枣,等下给你摘几个”。轻描淡写的几句话,把“以站为家”的惬意书写得淋漓尽致。
由于正在建设生态护坡,从站里到工作船的唯一道路泥泞且崎岖,不穿上水鞋,很容易滑倒。我扛着装备,小心翼翼地跟着彭站跨过用铁块和木板搭建的“板桥”,来到工作船上。去年刚考进航道站航道新人在彭站的带领下,工作技能已经十分熟练,登船后他们仔细复查需要的工具,检查标灯、信号发射终端之类的耗材还有没有剩余。开船前,彭站又再次爬上船顶检查警示灯是否正常,并用严厉的口吻提醒道:“先穿好救生衣再开船,注意安全”,并逐个检查救生衣是否系牢。经过一番严格“审查”,我们开始“出航”。
夜晚的西江黄金水道一片繁忙,是有人在维持着航道安全畅通。
平凡就是尽职尽责
“虽然规定三天一巡航,但通常我们都会在紧急维护标志的时候顺便巡航,尽可能让其他航标保持最佳状态”。边开船,彭站用严肃的神情说:“别看龙圩站管辖的河段范围不大,这里靠近市区和长洲船闸,旺季每日约有近500多艘船舶待闸,特别是每天晚上7点半待闸船舶接到上航命令后,都会‘加足马力’奔向长洲船闸,维护标志的压力特别大”“去年枯水期的时候,我们试过一夜6次出航恢复标志,往返航行一次最少需要1个多小时,但安全就是命令,只要发现标灯有故障,我们都会第一时间前往现场处理”。
第一次晚上跟随出航,最直观的感觉就是风大、寒冷,能见度低,我顾不上寒风与摇晃,赶紧拍下了他们夜航的工作照。
“我们最担心的是晚上航标因各种原因损坏失效的情况,如果航标发生了翻转,就意味着终端坏掉了,没有数据定位只能开着船慢慢用强光手电肉眼找,如果移位远,还要摸黑前行,非常危险。”
“大伙经常讨论有什么方法可以降低船舶触碰标志的几率……毕竟从发现标志失常到恢复标志有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船舶很有可能因航标失常而偏离航道,随时会触礁搁浅。”
沿着西江水一路前行,彭站他们不断给我分享工作中的细节和想法,他们的故事让我想起英雄机长刘传健的一句话“平凡的工作并不是默默无为,尽心尽责才是我们最大的平凡”。此行虽然为了取材,但我心里也在暗暗祈祷着,千万不要发生碰标事故。
上航船舶在航标灯的指引下有序驶向长洲船闸。
掌控“快”与“慢”的艺术家
19点40分,我们到达龙圩航道站管理的边界——高旺大桥附近,一路上并没有遇到突发情况。
“长洲岛洲尾三角区是上航船舶遇到的第一个大拐弯,船舶非常容易偏离航道”彭站坦言,这个区域的标志明亮鲜艳特别重要,就算航标没有偏移,也要再仔细检查灯光效果。
取材的机会来了!彭站熟练地将船靠近航标,两个年轻人用慎稳的步伐轻跨到航标灯艇上,他们配合默契,用双手检测航标灯光明亮度,再检查太阳能板和电池仓,确保电路正常。当发现标艇旁堆积的一些水草树枝等杂物,他们一人稳住艇身,一人用爪杆清理杂物……离开灯艇时,他们又用拖把将艇面清理干净……一套看似简单却又严谨的维护动作,仅用不到5分钟就完成。
彭站说,维护航标既要保持“慢”的心态,又要熟练“快”的动作,懂得如何安全妥善应对水上突发事故,这是航标工人必须培养的一门“艺术”。
航标抛设也同样讲究快、慎、准。彭站说:“重新定位一个航标灯,需要三个步骤:一是通过遥控遥测系统迅速找到标志的原点;二是需要观察水文条件及周边通航环境后将几十斤重的铁锚或者沉块抛到适当的位置;三是通过拖拉缆绳将航标灯艇固定在准确的位置。”为了便于我取材,彭站在返航时让两位年轻人给我模拟夜晚抛设标志的情景:两个人站在标艇前方,弓步让重心下移,让身体尽可能保持平衡,手上的缆绳一松一紧,始终保持步调一致,同向发力。过程看似简单,但我试探性地拉了一把绳子,却差点让自己滑倒。据彭站介绍,航标艇有上百斤重,加之水流冲击,要把航标拉稳、拉准,不仅需要足够的力气和技巧,更需要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如果是抛标时恰好遇到大型船只或者狂风骤雨,难度更大也更危险。
航标员在检查航标艇电池盖。
畅通,是因为有人在负重前行
本以为可以风平浪静地度过这一晚,但意外还是发生了。
22点25分左右,西江大桥附近航标发出位移警报,此时龙圩正下着中雨,河水流速快,越早发现失常航标就越能降低安全风险。
“航标的原位置靠近右岸,我们要赶紧出发”。刚回到站里休息不到1小时的龙圩航道站职工们,又再一次“启航”。
当船舶到达报警航标所在区域,标艇却不知去向。“标艇极有可能侧翻了,而且很可能被江水冲刷到浅滩”,彭站凭着他的经验,指向了船右侧布满礁石的河岸。经过用手电强光仔细搜索,航标艇果然翻倒在不远的礁石堆旁。夜晚很难看清水上的情况,贸然开船靠近河岸会很危险,“只能人先到岸上通过爪杆把航标推拉到水深足够的地方再扶正标志,不然标志再转移我们就更被动了”。几个人迎着雨一路小跑至航标附近,展开了“紧急救援”。
利用爪杆,固定住一百多斤重的庞然大物,将其顺着水流慢慢向前挪动,直到深水区域,彭站几人既要克服雨水拍打的刺冷感,又要克服岸边湿滑不平的路况使劲拉,早已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靠人力根本无法扶正翻转的航标,只能用绳索呈“三角”形态绑住航标的一端,借用工作船动力将航标艇扶正,这对于缆绳捆绑和船舶驾驶来讲都是技术考验。此时的我,由衷地佩服一线养护工人。
“撞标成本低,缺乏有效治理措施,这是摆在我们当前亟需解决的一道难题,希望航道工程整治结束后,我们能够依托智慧航道建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重新恢复标志后,彭站他们回到站里已经是凌晨0时30分。
这是龙圩航道站航标工人普通的一晚,但却如同电影情节一般紧张。航道巡查、标灯维护、清理垃圾、标艇清洁、转移标志是日常;24小时随时待命,风雨无阻应对水上突发情况是常态。航道站小吴说“手中的缆绳,是我们心中的坚守”,是啊,航道安全畅通,是因为有他们在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