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3日,西江梧州水文站水位1.37米,长洲坝下航道水深创新低,为长洲枢纽建成以来首次,期间长洲水利枢纽坝下航段最低航道水深1.3米。为此上游重载货船无法通过长洲船闸,该航段船舶滞航情况严重,至11月16日16时长洲水利枢纽滞航船舶共1903艘。
针对滞航情况,多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日前,长洲水利枢纽航段滞航船舶纾解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12月1日08时,滞航船舶数已疏散1052艘,其余待闸船舶也正在有序过闸。
紧急施工拓深最大“肠梗阻”通航航道,改善通航条件。贵港至梧州3000吨级航道工程建设施工以通航安全为前提,为改善通航条件,在认真研究分析当前施工进度和通航形势后,首先对长洲坝下航段最严重的最大“肠梗阻”航段龙圩水道竹湾段的左幅航道开展紧急拓深施工。紧急拓深施工完成后,11月16日航道部门及时开通应用。因此长洲坝下航道水深得以加深1.5米,确保了在长洲水利枢纽按1000立方米每秒极端出库流量情况下,坝下航道水深可保障吃水3米的船舶通航,切实有效缓解枯水对通航的影响。
强化枢纽坝下航道航标维护管理,确保船舶安全通航。航道部门加强航道监测,坚持每天24小时实施航标遥控遥测系统、自动水位站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的实时监控工作,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置;加强水位信息发布及长洲坝下航道最小水深发布,密切关注长洲枢纽、大藤峡枢纽的水位变动信息,按规范要求做好水位通告、航道通告等信息发布及海事信息报送工作;在自治区港航发展中心网站、“梧州航道”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更新长洲水利枢纽至梧州界首段的航道水深,为长洲船闸调度提供依据,为船舶合理配载提供服务;加强航道航标巡航检查,及时根据水位变化情况调整增设标志,确保助航标志发挥正常作用。
实施限吃水配载、限船舶报到数的“双限”应急措施。港航管理部门根据水情及时发布限载过闸吃水通知,引导过闸船舶合理装载,每周周一、周四滚动发布未来3天船舶吃水要求,避免船舶无序装载,因吃水问题无法过闸。同时与梧州、贵港两地交通港航部门及船闸运行部门沟通协调,按照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枯水期长洲枢纽船闸水域聚集船舶疏解方案(试行)》,结合待闸船舶数量变化情况及长洲船闸实际通过能力,限制长洲船闸每日接受报到数量,避免下行船舶继续积压,缓解滞航情况。
协调上游电网公司加大下泄流量,提升船闸通过能力。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于11月20至21日,在上游大藤峡枢纽加大下泄流量至1100立方米每秒,长洲水利枢纽出库流量相应增加,11月20日10时至11月30日01时,长洲一二线船闸恢复运行期间,船闸通过能力大幅提高,日均调度下行数量由78艘提升至199艘,加快疏散枢纽坝上滞留船舶。
对坝上待闸船舶实行分区待闸管理及采取灵活调度过闸的措施。滞航船舶大部分是在坝上待闸的下行船舶。对坝上待闸船舶实行分区待闸管理,保障长洲船闸通航安全畅通有序,并在上行待闸船舶较少,下行待闸船舶较多的情况下,连续调度下行船舶,疏解上游待闸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