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联内通畅八桂 向海扬帆逐浪高
广西港航助力北部湾港高质量发展纪实
北部湾畔,潮平岸阔,风正帆悬,数艘巨轮停靠码头,一台台门机正有序地进行装卸工作……广西北部湾港呈现一片繁忙的景象!
今年以来,广西北部湾港生产迅猛增长,1月-11月,全区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98亿吨,同比增长18.79%;集装箱吞吐量完成721.9万标箱,同比增长15.76%,预计可完成800万标箱目标任务。
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北部湾港北海港区铁山港公用码头时强调:“一定要把北部湾港口建设好、管理好、运营好,以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为广西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为扩大开放合作多作贡献。”
牢记总书记嘱托,广西港航发展中心(简称广西港航)克服困难、勇担使命,以“四个一流”港口为目标,不断将广西独特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广西北部湾港钦州港域、北海港域、防城港港域三大港区联合发力,高水平推动北部湾国际枢纽海港建设,助力广西北部湾港高质量发展。
督导协调 谋篇布局促发展
通过电子大屏,观察往来船舶的状态,组织协调港口各类生产要素……当采访团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港口管理局防城港分局(简称防城港分局)港口调度中心时,看到来自不同机构、部门的工作人员聚集在一起,借助北部湾综合调度系统,协同办公,格外和谐、高效。
“来自港口分局、码头经营企业和引航站的三方人员统一集中到这里,形成联合调度模式,用面对面沟通替代电话沟通,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防城港分局调度科科长龚正介绍道。
港口调度是港口运转的“神经中枢”,近年来广西北部湾港高速发展,给调度效率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年1月,防城港分局港口调度中心对外正式独立运行,首创的“北部湾港港口调度+引航调度+码头调度+拖船企业”多方联动运行机制,以及“港口调度+气象服务”深度合作机制,与海事、大交管、引航、拖轮、码头等单位企业对接,实现船舶进出港靠离移泊计划申报、审批等业务流程的无缝衔接,有效助力港口生产提质降本增效,并保障了粮食、能源等重点物资运输。
通过联合调度,防城港进出港船舶平均待泊时间从去年的2.34天降为1.77天,同比下降0.57天,提升效率24.36%。今年1-11月,累计受理船舶进出港靠离泊申报2.18万艘次,其中受理外贸船进出港艘次同比增长22.05%。
为保障水上进出港货物运输高效畅通,广西港航发展中心下设的防城港、钦州、北海三个分局还加强信用管理机制,强化制度措施建设,以构建公平公正、安全高效、规范有序的船舶进出港作业秩序为目标,建立船舶靠离泊计划信用信息管理制度,推行优先调度等奖惩机制,全方位加强船舶计划兑现的管制和约束力度。
“预计到2024年,我们将根据对船舶计划申报的日常规律,建立船舶靠离泊计划信用信息管理制度,采取积分制和红黑管理等措施,并将积分结果考核等信息定时进行公示。”防城港分局局长张筱龙介绍,推行优先调度等奖惩机制,有利于提高管制和约束力度,从而规范船舶进出港作业秩序并提高船舶进出港作业效率。
注重细节,谋划大局。广西港航高效协同,充分发挥自身督导管理作用,有力推动水运重大项目建设,为港航事业高质量发展下好“先手棋”。
防城港严格船舶信息审核,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广西数字港航一体化平台功能,精准录入各生产码头泊位经营性质等信息;北海港完成石头埠作业区19号泊位工程等8个深水岸线现场核查和初审工作;钦州港全力推动港口综合管理基地建设,为钦州港乃至北部湾港提供港口管理的全要素综合管理保障服务……在广西港航的推动下,广西北部湾港港口项目建设正有力有序进行。
“目前,广西北部湾港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广西港航发挥引领作用,突破瓶颈,不断创新,努力为实现‘四个一流’建设目标探索出一条新路!”广西港航发展中心党委书记、常务副主任王永兴说。
精准服务 营商环境越来越优
“港口管理部门的全程跟踪服务,让我们的码头提前投产23个月。初略估算,每提前竣工验收一天,可节约成本35万元,太感谢了!”见到采访团,广西盛隆码头有限公司(简称盛隆码头)副总经理任希樑对港口服务赞不绝口。
据了解,港口码头的竣工验收通常需要一到两年时间,防城港分局在事前、事中、事后为盛隆码头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压缩了整体流程所需的时间,使其码头仅1个月就完成竣工验收手续。
从“项目找上门”,到“主动找项目”,广西港航政务服务一直提质增效、主动靠前。
“今年以来,我们多次带队走访码头企业,了解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动上门、提前服务,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协调解决建设实施和交竣工验收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广西北部湾港口管理局钦州分局(简称钦州分局)港政科负责人说,优质服务有效解决了许多港口经营企业的急愁难盼问题,为港口项目建设开启“倍速”模式。
广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103号泊位于2021年3月建设完工,当年4月就完成竣工验收,节约运输成本约两亿元;广西钦州保税港区盛港码头有限公司大榄坪南9号10号泊位的港口经营许可证办理,从申报到审批发证仅用时1个工作日,极大节约办理时间;钦州港港口经营许可证和港口危险货物作业附证办结时限由20个工作日压缩至最快1个工作日,提速20倍……
不仅如此,广西港航主动为企纾困,展现坚强的担当与作为。
“之前的《港口工程竣工验收规程》取消了港口工程试运行,规定经竣工验收合格后的港口工程可正式投入使用,但竣工验收条件涉及的环境保护设施、职业病防护设施等,需经过试运营后,经检测合格方能通过验收。”钦州分局局长韦学敏说,钦州港金鼓江作业区16号17号泊位工程正面临这样的问题。
针对这一难点,广西港航多次组织广西自贸区钦州港片区管委、钦州市环保局、卫健委等多个部门会商研究,结合各行业法律法规要求,创新沿海港口工程竣工验收模式。即环境保护设施、职业病防护设施根据港口工程设计文件进行专项验收,项目竣工验收投入使用后,再继续对环境保护设施、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测评估。
这样,既能确保项目按期竣工验收,也能确保企业环境保护、职业病防护等工作的可控。在创新模式下,钦州港金鼓江作业区16号17号泊位工程于2021年4月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较以往节省约6-12个月试运行时间。
水阔凭鱼跃,筑巢引凤栖。
一直以来,广西港航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实实在在让企业享受降费减负红利,为港口经营市场主体减负担,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据统计,今年1—11月,钦州分局累计为港口码头业主和货主单位降低货物港务费征收金额共1978.79万元,降低拖轮费征收金额665.28万元;防城港分局多措并举服务广西钢铁、华昇、金川等大型临港工业进出港船舶滞期费从2021年的3.35亿元降低为现在的1044万元,临港工业港口物流运输成本显著降低;北海分局持续推进降费提效优服行动,今年1—11月累计为企业减负货物港务费641万。
如今,广西北部湾港口码头处处呈现出千帆竞渡、货通四海的动人图景,构建起以石化、新能源电池材料、装备制造、粮油食品加工等4个支柱产业为主导的“4+N”现代化临港产业集群,向海经济蓬勃发展。
贯通江海 构建立体交通网络
西部陆海新通道,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使中国西部内陆腹地通达东盟,走向全球。
世纪工程平陆运河项目,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连通西江干流与北部湾国际枢纽海港,建成后将在我国西南地区开辟一条由西江干流向南入海的江海联运大通道。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三条主通道出海口和陆海交汇的重要门户枢纽,北部湾港如何更好服务江海衔接,服务“一带一路”,成为港口重要发展方向。
“我们以平陆运河为牵引,对标国际一流港口,提升沿海港口的生产能力,全面构建‘三港联动、江海联动、海铁联动、边境联动’发展模式,服务对接国家战略,做好做足‘海’的文章。”广西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广西港航发展中心主任胡华平说。
一方面,广西港航聚焦补短板,加快打造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和国际枢纽海港,积极服务衔接平陆运河建设,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能力和效率。
开展江海联运作业区建设方案研究,在把平陆运河建成优质工程、绿色工程、廉洁工程“三大工程”的同时,积极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集约高效的现代沿海港口体系,推动完善港口基础设施。
2023年6月,西部陆海新通道重点工程——钦州大榄坪港区大榄坪作业区1号至3号泊位一期工程竣工验收并投运。这一项目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重点新建工程,岸线长757米,新建2个7万吨级和1个5万吨级通用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738万吨,总投资约16.3亿元。项目的投产,对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弥补北部湾国际门户港万吨级散杂货码头短板、促进与平陆运河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如此,为做好钦州港平陆运河江海联运换装作业区布局规划,钦州分局积极对接中交四航院、北部湾港务集团,开展深入研究,初步形成了勒沟作业区、果子山作业区、大榄坪作业区、大榄坪南作业区、大环作业区具体实施方案,为下一步加快建设北部湾港平陆运河江海联运区奠定坚实基础。
“两湾快航”(北部湾港—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内外贸同船运输常态化运营;“关丹港—北部湾港—中国川渝”多式联运航线正式开通;“摩拉港—北部湾港”航线试运行……目前,北部湾港内贸航线已基本实现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全覆盖,近洋航线实现东南亚、东北亚区域主要港口全覆盖,已开行至南美、北美、南非、南亚等6条远洋航线。
另一方面,推动广西北部湾港优化运输结构,开辟多式联运新模式,打通西部陆海新通道“最后一公里”。
“你看,我们的海铁联运集装箱,如今能做到‘下船即上车、下车即上船’。这得益于广西港航与铁路、海关等部门的积极协调。”胡华平介绍。
今年6月,伴随着工程机械的轰鸣声,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与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之间的最后一处隔离围网被拆除,由海关统一监管实现区域一体化作业,破除了多年来港口与铁路的“物理隔阂”。
同时,为打通西部陆海新通道“最后一公里”,广西港航不断推动提高北部湾港联运一体化服务能力:推动建成铁路支专线24条,其中铁路支线3条,铁路专用线21条;加快推进钦州—北海—防城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建成防城港港数字化海铁联运散货中心专业化堆场,通过“20万吨泊位+中心堆场+装车楼”作业模式,实现散货从船直接到堆场,减少40%的煤炭转栈运输量……
目前,广西已初步形成以广西北部湾港为出海口,铁路、高速公路多通道共担,连接西南、西北,面向东盟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广西北部湾港钦北防三大港区实现了海铁联运无缝对接,多式联运海上运输网络日益织密。
数字赋能 智慧绿色成色足
偌大的码头上,只见无人驾驶的智能导引运输车(IGV)来回穿梭,不见工人身影;巨型货轮上方,桥吊自动精准装卸集装箱,并与IGV精准对接……无人化、高效率的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让采访团无不赞叹。
“作为中国首个海铁联运集装箱码头,自2022年6月投产以来,屡次打破船时作业率等多项纪录,作业能力提升迅速。其中,岸桥月均单机效率2022年为1500标箱,今年已达2752标箱,同比增幅达83%,世界最大集装箱船都能在此常态化作业。”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副总经理莫镇宇向采访团自豪地表示。
据介绍,该码头还全球首创U型工艺布局,外集卡和IGV能够直接进入到箱区进行作业,实现内外交通分流、三段式闸口智能识别、手机APP线上预约、无接触式收放箱,使得外集卡作业安全性更高、操作更便捷。
“自动化码头比传统码头更高效便捷,提卸箱速度非常快,从进闸到提箱出闸只需要15分钟。”进场作业的外集卡司机覃廷剑笑着说,“现在我每天能比之前多拉几趟箱,可以多挣一些!”
广西智慧港航建设成果显著的背后,除了看得见的智能设备,还有看不见的“智慧大脑”。
采访团了解到,2022年12月,广西数字港航一体化平台上线试运行。作为广西港航行业数字化管理和服务的统一入口和运行平台,这个港航“数据大脑”初步建成了数字港航“5个1+N”(1体系、1中心、1张图、1张网、1平台、N应用),为进一步规范数字港航建设,支撑港航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智慧化和数字化的加持下,北部湾港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港口规划、建设、运营和临港产业发展中,协同推进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绿色动能。
在广西北部湾港防城港码头的环境智能监控中心,一块显示着详细各种数据,并用颜色标记区块的大屏幕吸引了采访团的注意。这是港区智能环境监测系统。
据介绍,防城港港域大气监测站点和水质监测共有75个站点,分布在整个港域,监测半径可达到5公里。通过雷达监测周围环境,监控中心工作人员收到相关数据实时监控,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今年11月,广西北部湾港防城港码头渔澫港区1号至15号泊位、513号至516号泊位获评三星级“绿色散货港口”。
不仅如此,全国港口首座自主设计的电动机械智能充换电站在防城港区建成启用,电动集卡智能充换电站在铁山港作业区建成启用;配备防尘漏斗的新型粮食卸船机投入使用;集装箱泊位岸电覆盖率为93.8%,5万吨级及以上干散货泊位岸电覆盖率为90.7%,全年改建造完成2139艘船舶岸电系统船载装置,完成率100%……沿着广西北部湾海岸一路走来,绿色、低碳的场景在各个港区随处可见。
“未来,我们将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集约高效的现代港口体系,围绕‘四个一流’目标,加快北部湾国际门户枢纽港建设。至2027年,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国际枢纽海港地位基本确立,货物和集装箱年吞吐量将分别达到6亿吨、1200万标箱!”胡华平说。
本文于2023年12月21日在《中国交通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