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港航
绿色成为鲜明底色
初冬的广西江面,目光所及仍是碧水青山,美景背后离不开航运绿色发展的支撑。 “十四五”期间,广西水运进入全面提质的新阶段。 在加快构建现代化水运体系的进程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港航发展中心(简称广西港航)始终坚持将绿色作为广西水运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根本遵循,以绿色航道、绿色港口、绿色船舶、绿色运输为主要抓手,推动广西水运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实施,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船舶绿色转型
桂林首艘五星级纯电动力推进、直翼全向推进超浅吃水的五星级游览船——桂林旅游号 船舶作为水路运输主体,是发展绿色航运的第一切入点。绿色船舶,即采用先进技术或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降低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船舶,通常具备环境友好、节能高效、技术先进等特点。 漓江之上,采访团看到,“油改电”工程正在改变游客的游览体验。 在2022年建成广西首艘五星级新能源游船“桂林旅游号”的基础上,今年4月,广西首批纯电动力游览排筏在漓江启航。相比传统燃油排筏,漓江纯电动力游览排筏不产生尾气排放和油污滴漏。不论乘坐“桂林旅游号”,还是搭乘纯电动力游览排筏,少了油气和噪音污染,开启安静环保的绿色生态游,让游客们游览体验更佳。 目前,桂林市漓江游览排筏“油改电”已超300条,漓江上1200艘燃油驱动的游览排筏预计年底前将退出历史舞台。 在货船运输中,新能源船舶进入广西内河市场。近日,贵港船舶检验中心顺利签发了第一本纯LNG动力船舶《船舶安全与环保证书》,广西内河载货吨最大纯LNG动力船舶“锦和3”交付使用。 广西区内建造的最大纯LNG动力船舶 “我们成立了以党员为主的LNG动力船舶检验专班,落实优先检验要求,加快专人专检技术服务地输出与指导,有效推进辖区2家船舶生产企业共35艘纯LNG动力船建造检验工作,目前该批次船舶已全部陆续进入试航、发证阶段,预计年内将交付使用10艘。”贵港船舶检验中心主任陈柏平对采访团表示。 当前,广西的LNG动力船舶检验发证数量已经位居全国前列。纯LNG动力船舶的投入使用,将为广西内河的绿色航运和环境保护带来积极的影响,大幅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的同时,这些船舶也具有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和更长的续航里程,将为航运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绿色效益。 随着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等工作的推进,广西港航也在推动企业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排放老旧运输车船和港作机械,并不断寻求能耗降低方案。2023年,广西改建造完成2000余艘船舶岸电系统船载装置,船舶靠港岸电使用率大大提升。
建设生态美丽航道
航道是水运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广西港航大力推进绿色航道系统治理,大量生态修复工程更让黄金水道生机盎然。 去年年底,贵港至梧州3000吨级航道工程生态护岸二期工程完成交工验收并试通航。为保护和修复渔业生态,广西港航统筹航道治理和生态保护,在航道整治过程中引入生态护坡、生态爆破、生态驱鱼、水生态修复等“生态化”技术,并在梧州市西江段内多处鱼类产卵聚集地,投放岸基介质、漂浮式和浮岛式人工鱼巢面积约4万平方米,诱集鱼类在人工鱼巢上产卵,通过鱼类增殖放流活动放流鱼苗94.68万尾,持续增殖鱼类资源,建成了广西内河航道内最大的人工鱼巢。 水里鱼多了,两侧堤岸也绿了。广西港航在桂平航道站、龙圩航道站、梧州龙船冲疏浚码头等3处地点实施生态护坡工程,总长约1公里、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航道边坡植被绿化修复。 通过实施航道整治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广西内河航道的通航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不仅提高了航道的运输效率,还为生物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真正做到让绿色航道释放绿色潜能。 贵梧3000吨级航道工程二期工程2023年鱼类增殖放流活动现场 因地制宜,航道设施也能成为“风景”。桂林航道养护中心便探索了一条让航道养护融入漓江自然景观的路子。 采访团了解到,为助力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桂林航道养护中心全力开展漓江航道基础设施绿色建设发展研究,制定科学保护漓江航道管养标准,开展“擦亮行轮的眼睛”航标管养行动,加大航标养护能力建设,推进船舶受电、防污染设施改造,打造更安全、更绿色、更环保的航道工作船舶及其设备设施。同时,积极推进绿色航标维护,推广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更新改造近80座新型PE材料杆形侧面浮标,避免因钢铁材质腐蚀及油漆涂料产生水污染。 在桂江航道工程建设期间,他们还持续进行生态保护措施有效性观测,促进航道疏浚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推进航道疏浚朝着安全、绿色环保的施工作业方向发展,切实将整治建筑物的“绿色修筑”融入到漓江自然景观中。 滩险疏浚维护
发展绿色枢纽港口 作为我国西南地区最便捷和重要的出海港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和战略价值日益突出。建设和发展广西北部湾港,成为带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广西北部湾港钦州港域提高港口货物集疏运绿色运输方式比例 广西北部湾港的防城港区,是我国最大的硫磺中转、磷酸出口港以及铁矿石、煤炭、化肥等重要战略物资的中转基地,曾经粉尘污染十分严重。广西北部湾港口管理局防城港分局积极推进绿色港口创建工作,在粉尘污染严重区域实施完善防风网建设、货堆苫盖、系统工艺改造及强化中水回用等措施。 如今,无处不在的喷淋装置,高耸如屏的防风网,“出货开盖,停货覆盖”的散货堆场,硫磺堆场周边新建的混凝土墙和防渗收集沟,封闭防风处理的皮带传输机……这些设备设施的投用,让昔日粉尘飞扬、硫磺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治理,防城港绿色智慧港口建设全面推进,港区颗粒物浓度指数持续下降,环境大气质量优良天数不断上升。 广西港航将绿色发展理念作为调整转变码头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在助力广西北部湾港打造国际门户港、国际枢纽海港的过程中,不断推动绿色港口建设向更深层次推进。 在船岸岸电设施建设方面,广西港航不断推进船舶岸电使用便利化、清洁化,实现源头节能减排,完成最大20万吨级散货泊位高压岸电首次连船。目前,广西北部湾港已建成19套高压岸电设施、50套低压岸电设施,内河港建成123套岸电设施,5000吨级以上集装箱泊位和5万吨级及以上干散货泊位全部具备岸基供电能力,不断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体排放量。 能否再节能一点呢? 广西港航积极推动港口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南宁港六景、兴宾港、钦州港、防城港分散式风电等四个项目已进行测风;南宁国际综合物流园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北海铁山港分布式光伏项目二期、钦州港分布式光伏项目、防城港码头分布式光伏项目等在加快推进。截至目前,光伏累计投用达9.7兆瓦。 船舶污染也是水域生态环境面临的重要问题,广西船检重视水体保护,持续完善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基本实现全区港口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设施全覆盖,营运船舶水污染防治设施改造全面完成,内河船舶水污染全部实现达标排放。 设施和监督全面到位,污染物上岸量快速增长。仅广西北部湾港口管理局北海分局辖区,2023年内便有船舶垃圾转运量近900吨,生活污水转运量超3400吨。 通过整治船舶污染、推动船型升级、建设生态航道、改造港口岸电等措施,使广西水运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航道运输效率得以提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船舶运营成本。 兼顾发展与环保,广西港航不断释放着绿色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