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多,工人忙不过来,每天都有客户到厂里来看造船进度。”6月12日,笔者在广西利维船舶制造有限公司见到总经理黎林阳时,他正在生产车间向客户介绍造船进度。相比三年前愁容满面的黎经理(详见《中国水运报》2016年刊发的报道《广西造船业,“狼真的来了”》,现在的他可谓精神焕发。
近年来,西江黄金水道建设不断推进,广西航运持续快速发展,西江两岸重现造船热潮。据广西船舶检验局统计,广西2018年全年新造内河船舶305艘,32.1万总吨,59.3万载重吨,分别同比增长3.4%、42.0%和64.7%。广西贵港市西江航运交易所今年一季度交易各类船舶共计438艘,同比增长20.68%,船舶交易金额82464万元,同比增长47.64%。据中国船舶交易信息平台统计,西江航运交易所已连续11个月在全国二手船舶交易中领跑,广西船市火热可见一斑。
运价三年翻了一倍带旺船市
“今年以来,在西江航运市场运价明显回升、货源充足以及对西江黄金水道未来发展前景看好的多重刺激下,西江内河船舶经营业者造船热情高涨。”广西北部湾港口管理局、广西船舶检验局副局长谭健文向笔者表示,随着西江航运干线贵港至梧州3000吨级航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内河货运量高歌猛进,大型船舶运量大、成本低、利润高的优势日益突出,船舶也逐渐向标准化、专业化、大型化发展。民营船企纷纷对船只进行升级换代,逐步淘汰千吨以下的小型船舶,由此带旺了西江造船业的发展。
广西内河航运主要集中在连接南宁、贵港、梧州、百色、来宾和柳州等地市的“一干三通道”,素有“黄金水道”之称,是西南三省连接珠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通道,区位优势明显。截至2018年底,广西全区共有内河航运企业277家,其中运力规模超过20万载重吨的企业有1家,超过10万载重吨的企业有8家;内河船舶9230艘、475.0万总吨,2018年全区内河完成客货运量都有大增长,其中水路货物周转量、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17.2%、10.3%和16.5%,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存在巨大潜力。
“造船市场是跟着航运市场走,现在航运高涨,造船市场也重现辉煌。”笔者走访贵港多家造船企业时,负责人均表示,这次广西船舶市场异常火爆的根本原因在航运市场运价普涨一船难求。
“航运市场运价普涨。”笔者从珠江航务管理局获悉的数据中也得到印证:一季度,珠江下游地区水运市场持续健康运行,大宗散货运输需求保持稳定,市场供需总体平衡。代表航线贵港至广州和贵港至深圳平均运价约为28元和30元,较2018年相比,基本持平,水运企业效益略有提高。而在2016时,西江水路平均运价处于历史低位,贵港至广州平均运价维持在15元/吨上下波动,贵港至深圳运价维持在17元/吨左右。三年翻了一倍。
造船订单船台排到2020年年底
“我们造船厂的造船订单船台已全部排满,造船船台供不应求。造船订单船台排到2020年年底。”贵港和顺船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许藜琼向笔者表示,“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热火朝天,也带动了由于广东发展增速,对广西水泥等建材需求量大增,带旺了贵港的水运业和造船业。航道环境逐渐变好,航运发展迅速,造船业当然也得跟上航运发展。”
“我们造船企业在近年中也曾是随着航运市场的变化而起伏,2012、2013年有一波高峰,然后2015、2016年又跌入谷底,2017年慢慢回升,到现在又是一波高峰期。但从总体上看,船舶需求量在持续增加,保有量巨大,加之3000吨级航道水道带来的巨大红利,和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加速,对船舶的需求很大,因此现在造船业获得了发展所必须的良好的市场机遇。”广西利维船舶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黎林阳表示。
“造船订单接到手软。”这是贵港造船企业负责人对当前的市场火热的共同的感受。而笔者从贵港船舶检验局获取的数据也证实了船市的火爆。贵港船舶检验局局长胡作武向笔者介绍到:截至5月,贵港船舶检验局受理检验的在建船舶共232艘,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75%,造船量占全区60%以上,新造船舶以70多米长4000吨级以上的船舶为主,最大的船舶达90米长5000吨级,最小的船舶为59米长2000吨级,船舶大型化、标准化发展趋势凸显。
“现在,随着西江经济带建设不断加码,加之贵港沿江产业布局的日趋完善,贵港港已从当初的“货物中转港”转型为“货源港”。”贵港市港航管理局副局长黄醒仟向笔者介绍到。笔者沿江而行,看到台泥、香港华润等企业在贵港依江而立。江岸上,散装码头、集装箱码头随处可见;江面上,各种吨位的运输船舶满载货物航行其中,水泥、沙、白糖等货物通过这里走向各地。
“西江经济带建设,给我们船舶运输企业和造船企业提供了机遇。2012年前公司建造的最大船舶才2500吨级。随着西江黄金水道航道条件越来越好,船舶订单越来越大,公司目前建造的基本都是3000到4000吨级船舶,5000吨级船舶也有多艘。”黎林阳向笔者介绍,现在公司采用了自动化设备改进工艺,由原先效率低下的整船建造,向分段建造合拢的形式改进,还采用双面格幅切割平台,不仅节约了钢材消耗,而且改善切割设备的吸尘效果,根据生产工位特点制作了送丝机旋转平台,大大节约了焊工来回拉爆机的时间,提升了产量和效率。
火热背后产业升级尚需快马加鞭
市场火热、订单接到手软,企业发展欣欣向荣。在挺过低谷的广西造船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产业发展仍然要居安思危。
贵港船舶检验局专家表示,目前贵港航区内已拥有船厂15家,年造船能力占广西内河船厂年产能的近七成,货运船舶运力已达501.3万载重吨,而造船企业的生产能力还在寻求不断扩大,建议船舶工业主管部门加强对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的审查,确保企业达到相应等级的基本要求,保证具备建造相应级别船舶的能力和质量;呼吁船舶经营者保持清醒,理性分析货运市场需求,关注市场运力变化情况,不要盲目跟风建造新船,规避船舶运力过剩风险。
笔者在采访中,行业专家也积极呼吁有关管理部门和船舶经营者共同维护航运市场良性长远发展。而从广西造船发展的现状来看,相比先进的造船省份,广西船舶工业依然存在产品技术含量低、生产和管理水平落后等顽疾。目前广西内河造船仍以散货船为主,这是目前航运市场上主流的船型。业内专家认为,除了开拓高附加值船舶产品外,船企还应从突出绿色环保性能、提高质量、提高经济性等方向改进内河船舶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通过三年集中攻坚,实现全国铁路货运量较2017年增加11亿吨、水路货运量较2017年增加5亿吨、沿海港口大宗货物公路运输量减少4.4亿吨的目标。到2020年,全国货物运输结构明显优化,铁路、水路承担的大宗货物运输量显著提高。专家认为,随着货物运输结构调整进程加快,“公转水”“铁水联运”不断推进,水路运输综合交通体系逐渐完善,船舶大型化、专业化、多元化、高效化发展将成为新趋势。
“目前西江加快建设3000吨级航道,加强沿途港口码头规划,加之物流和货种运输需求扩大,大型船舶将更具经济性,汽车滚装船、化学品集装箱船、罐装水泥船等专业化船舶的市场需求将扩大。下一步,广西将加快调整水运结构,紧跟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推进广西船舶工业转型升级。谭健文表示,在船型标准化方面,广西开展了《广西1000吨以下船型标准化系列设计研究》、《西江航运干线2000吨和3000吨多用途集装箱货船船型系列研究》等;在船舶节能减排技术方面,开展了西江干线货运船舶动力节能技术研究、西江运输船舶能效监测与管理、西江干线多用途货船高效推进螺旋桨开发与应用等;在区域性船舶技术法规方面,制定了《广西钢质内河挖砂/运砂船舶检验暂行规定》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